3 月 25 日,南京图书馆迎来了新闻传播学院《媒介与文明》通识课的师生们,一场以 古籍保护 为主题的沉浸式实践教学活动在此展开。该活动通过实地参观、专家讲解和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,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中华古籍的独特魅力。
上午九时,在古籍部程老师的引导下,师生们首先走进位于四层的国学馆。在展示区,程老师详细介绍了南图古籍的收藏历史与保护现状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馆内现存有抗战时期从日本追索回国的珍贵典籍,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献资料,生动诠释了几代文献工作者的守护精神。
随后,师生们来到《四库全书》专题展区。据程老师介绍,该展区按照清代皇家藏书规制原样复制,采用金丝楠木打造书架和书函。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打开特制书函时,雪白的竹纸、朱笔批注的校勘痕迹以及康熙帝的御览印章逐一展现,引发学生们阵阵惊叹。这种皇家典籍的制作工艺和保存标准,充分体现了古代文献编纂的严谨性。 程老师现场讲解道。
在五层古籍修复馆,师生们实地观摩了专业修复师的工作场景。展柜中陈列的传统修复工具链完整呈现整旧如旧理念,修复师现场演示细若发丝的补字技艺,令学生直观感受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性与敬畏心。
活动尾声,师生们在一楼互动体验区参与了 虚拟古籍修复 数字游戏。通过平板电脑,学生们模拟完成书页揭裱、虫蛀修复等工序,系统实时反馈修复效果。这种科技与传统结合的方式,让古籍保护知识变得可触可感。
据课程负责人罗艺老师介绍,此次实践教学是《媒介与文明》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。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,让学生理解古籍作为文明载体的深层价值,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。 活动结束后,不少学生表示,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,在专业学习中探索新媒体技术与古籍保护的创新结合点。
参观实践活动现场
撰稿:罗艺
审核:陈长伟 罗荣华